金秋茶禪聚會  從茶湯甘苦中悟人生

【蒙市第二分會 陳逸詩分享】從蒙市第二分會決定要辦茶禪活動後,我內心便生出了期待。一向喜歡文藝小清新的我,在家裡也備有一套茶道用品,只是茶藝不精,道理也只懂得粗淺,自從知道劉榕督導邀請了茶藝老師,便有了要請教學習的心思。
舉行茶禪活動,便要去學習和了解何謂茶禪。從前期設計活動海報起,我便開始查閱大師關於茶禪的文章,希望從中受益。大師在《佛教叢書 • 佛教與茶道》文中指出:「茶的清純、知性,在精神上和禪自有其相應之處。若在喝茶當中體會「無我』、『無味』,這就與禪的至高境界相通了。所以「茶禪一味」就是將茶的清、純,和禪的靜、寂融和而成一體的意思。」
茶道是茶文化中重要的一環,通過認識茶葉、沏茶、賞茶、聞茶、品茶多個步驟從中去修茶德、修己身。每個人因為自身的生活背景、人生閱歷、精神境界的差異,同一杯茶於不同的人,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參悟。知杉法師在開示中,講述「趙州禪師」的「喫茶去」的故事、茶與禪是在我們生活中。因為陽光、水分、土壤、製茶工匠的手藝等等因緣俱足的情況下,我們才能喝到一杯好茶。而星雲大師也在文章這樣寫到「茶道中蕴涵禅机无限,喝茶,要喝清凉之茶、平和之茶、禅味之茶、无心之茶。所谓无心之茶,里面保罗万象、柳绿花红、另有一番世界」。
茶自古以來,除了是解渴的飲品,更是一種文化和禮儀,流傳數千年,素有「待君子,清心身」的說法,而唐末品茶名士劉貞亮在《飲茶十德》中說:「以茶可行道,以茶可雅志」。那該如何品茶呢?林雅麗老師在活動現場通過親身示範,講解泡茶的一招一式,並推廣了「孝親茶」的理念,從向父母敬茶中學做人。其實我經常會與父母一起圍坐聊天,為他們泡茶吃點心,然而老師提倡的理念,提醒了我,侍奉父母喝茶時候我應該時時檢討自己是否有孝敬之心。
有的茶入口略帶苦味,轉而回甘;有的茶入口有花香、有蜜香⋯⋯不同的茶出湯時間也有不同,少幾秒清淡無味,多幾秒又生苦澀之感,水溫過高茶味不醇厚,水溫過低茶味淡薄。這亦如人生,總要講究「剛剛好」,合適的水溫、搭配合適的茶器、合適的出湯時間、合適的環境和心情,品茶也是品人生,茶中包羅萬象,自是有一番世界。
除了學習「茶禪一味」的道理外,最大的收穫便是認識了許多「素未謀面」的會員們。疫情之後,線下活動減少,很多會員也是第一次回到大家庭裡參加聯誼聚會,在這樣的環境裡大家卻不覺得陌生,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,彼此問候相互關懷,師兄師姐們都積極主動地認領現場的工作,發心服務,從佈置場地、分發食物、協助林雅麗老師為眾人司茶,一直到活動結束清理打掃,每一處都能看到大家忙碌卻井然有序的身影。而最讓人驚喜地便是有來臨活動的朋友因為「家庭」氣氛感染,而在現場加入成為我們的一份子。
在活動籌備之初,我便想著要準備一份心意回饋給一直幫助我、帶動我成長的師父和師兄、師姐們。於是便想到家裡的古箏,這幾年因為工作比較忙碌,我已經不常練琴了,但茶禪又怎麼能缺少應景的音樂呢?再三考量後,我特別選擇一首《清音菩提》來配合主題,再選擇了《琵琶語》和《春江花月夜》這樣輕柔的曲子,希望能讓大家喝茶之餘多一些放鬆。
假如問蒙市第二分會哪一位「家人」最活潑,我肯定投票給廖遠清師姐。和我彈琴慢悠悠的節奏截然不同,廖遠清和美寶師姐的人間音緣吉他彈唱,立刻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,點燃了現場的氣氛,帶動著輔導法師、會長和督導以及會員們大合唱,氣氛濃烈而真摯。這天的午後驕陽似火,海會堂裡也同樣熱情似火。
在蒙市第二分會這個大家庭裡,我一直在成長,也不斷再成長,相信每一位會員亦是如此,因為身後總有一群「家人」在鼓勵、陪伴和支持著你。再次感謝昨天參與聯誼會的會員們一起歡喜「回家」。

1 comment

  1. 吳金城 - 回覆

    感謝表達自己的真心,更難得是為了活動而認真地去準備,結果收益滿滿,體驗到喝茶與人生之道,謝謝🙏、

發表迴響